受多重因素影响,今年以来的“股债双杀”仍在持续,同时配置股债的各类“固收+”产品腹背受敌,甚至出现净值回撤的状况。对此,部分投资者的期望值直线下滑,从希望赚钱到渴求保本。不过,来自监管层的最新要求显示,“固收+”基金上述情形将发生改变。8月16日,部分公募基金公司表示收到窗口指导的消息,明确了“固收+”类基金的投资范围及宣传口径,要求相关产品的权益资产投资占比上限不得超过30%。
“固收+”基金遭遇滑铁卢引发投诉不断
据兴业证券统计,截至今年二季度末,“固收+”基金规模为2.47万亿元,其中存量产品环比净赎回约1561亿元,而这也是“固收+”基金自2019年以来首次出现净赎回。
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中心分析师黄伟平认为,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波动,让部分投资者重新认识了“固收+”产品。今年年初至4月底,无论是权益还是可转债均经历了剧烈波动,部分产品今年以来回撤幅度超20%,很多固收+产品的回撤幅度均明显超过了过往,而去年下半年才是这些产品的高速扩张期,换句话说,很多人是去年下半年高点入场然后在今年遭受了亏损,正是这样的波动让大家重新认识了“固收+”产品的波动特性。
随着权益及可转债市场的剧烈波动,曾几何时稳健可靠的“固收+”纷纷变成“固收-”,基民在认识到产品的波动特性之后,对这类基金逐渐生出否定态度,选择了用脚投票。
“我现在已经不指望它给我赚钱了,能回本就谢天谢地了。”提起自己去年购买的“固有+”基金,90后杭州姑娘小敏(化名)忍不住抱怨。她说自己当初选择购买“固有+”基金,正是看重了其“进可攻、退可守”的特性。“我本身积蓄不多,总想着买个稳健点的产品,可以钱生钱。我想着反正比较容易浮动的股票、可转债等所占投资比例不高,就算运气再差也不至于亏钱吧?所以一看到收益有损就会很紧张。”
事实上,与小敏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。曾有基金公司的人士透露,当市场大幅调整时,“固收+”基金成为了投诉最多的产品:“从客服方面反馈,‘固收+’基金最不能接受净值回撤,客户的投诉电话最多。”
业内人士指出,一般来说,购买此类基金的客户,相当一部分是热衷于银行理财类的、或者是只接触过余额宝等稳健收益产品的投资者,他们风险偏好比较低,因此面对亏损心态容易波动。而相反,很多购买权益类基金的投资者对回撤都有预期,在大跌时还敢加仓或者抄底来摊薄成本。
“固收+”基金迎窗口指导